欢迎您访问和记官网是您真诚的朋友与合作伙伴!和记官网 - fb体育手机网页版

  • fb体育手机网页版
  • 世界杯
  • 英超
  • 法甲
  • 西甲
  • 意甲
  • 德甲
  • NBA
  • NBA

    你的位置:和记官网 > NBA >

    女儿被力荐打排球,继承母亲衣钵,陈招娣果断拒绝:她身体不太好

    发布日期:2022-06-23 05:11    点击次数:139

    她是曾经激励过一个时代人民的中国女将,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运动精神的代表,人人都知“铁榔头”郎平,可她作为“拼命三娘”却让郎平对其佩服不已。

    纵观她的人生,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奋起拼搏的一生,不论是中年顶住万重压力为国出征,还是晚年不顾身体安危刻苦训练,她都是中国女排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有她“拼命三娘”,而当她逝去,也终究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缅怀与送行。

    她就是老女排国手陈招娣。

    一场盛大的葬礼

    彼时清明雨落,人们还沉寂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时,体坛却又传来新的噩耗。

    2013年4月1日,曾任中国女排任主力接应二传、随队两获世界冠军的上将陈招娣因病去世,年仅58岁,成为了创下五连冠辉煌的女排队员中最早离世的那一位。

    就在昨天早上,陈招娣的女儿还在自己的微博上回答了众多关心的网友们最近母亲的情况,网名为“加菲猫小猫”的她说道:“这次住院已经44天了,从开始的状态到现在,我越来越无法接受,我不想去面对,但是我必须要面对、接受,现在只希望有奇迹发生,妈妈加油,我爱你。”

    然而天不遂人愿,陈招娣的女儿最终也没能等来奇迹,等来的,只有一张冰冷的病危通知书。

    几天后,在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后,陈招娣的女儿为母亲举办了葬礼。

    陈招娣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的东礼堂举行。

    在葬礼开始之前,礼堂门口就已经聚集了六百多人,这其中小部分都是陈招娣的球迷,而更多的,则是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

    他们队伍整齐,明明没有任何组织者,却显得那样有序,人们或是举着陈招娣的画像,或是拉着悼念的横幅,各自悲伤地站立着,凝望着礼堂的方向,现场安静地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清楚。

    9点左右,由王治郅与隋菲菲带领的八一男女篮球队、李海运和崔咏梅带领的八一男女排球队、王涛带领的八一乒乓球队组成的八一体工大队也都开始陆续来到现场。

    在这群人当中,女篮队员郑海霞、陈招娣昔日的队友郎平和孙晋芳也都在其中。

    体坛中的巾帼英雄们聚集于此,原本是一件极为稀奇且令人兴奋的大事,然而现场的所有人却都没有流露出激动的情绪,反而担忧地看向这几人。

    在礼堂的大门外,陈招娣曾经的老教练袁伟民将花圈郑重地摆好,花圈之上,是袁伟民和陈招娣昔日所有的战友为她写的悼词:“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直到十点钟仪式开始前,袁伟民教练都一直眼底含泪,在队伍的最前方如同标杆般挺拔地站立着,直盯着礼堂的门口。

    等到仪式开始,袁伟民立刻小声提醒道所有的队员:“别掉队了,都跟上,别哭了。”随后便第一个来到陈招娣的棺椁前,低下头颅与其长长地做了告别。

    在袁伟民眼里,陈招娣一直都是队伍中最努力、最勤奋的一个,每当集合训练,她也总是队伍的急先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次次不掉队、回回不偷懒的人,居然这次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掉队了”。

    然而袁伟民也清楚,像是陈招娣这样一个努力的人,想来也已经是在与癌症的斗争中,拼尽自己的全力了。

    一个不怕吃苦的姑娘

    陈招娣是在1976年被选入袁伟民执教的女排队伍的,彼时她还是一个瘦小黝黑的21岁姑娘,无论是身形还是外貌,放在队员堆里都是最容易隐形的那个人。

    袁伟民回忆,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小姑娘非同一般,是在一天练球后。

    那时候的女排姑娘们刚刚做完日常联系,白色的排球洒得满地都是,女孩子们浑身已经被汗水浸透,正在一个个弯腰捡球准备回去休息。就在这个时候,身为教练的袁伟民喊了一句:“谁还想再加练一会儿?”

    一瞬间所有的姑娘都把头低了下去,就在袁伟民也觉得自己问的这个问题有些好笑的时候,一个柳眉星目的年轻姑娘抬起头来与袁伟民四目相对,说道:“教练,我想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也就因此对这位不怕吃苦的小姑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知道了她就是来自西子湖畔的陈招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杭州姑娘。

    这段经历在后来,甚至被写成了文章编入了初中的语文教学课本,陈招娣也因此被无数中学生视作了勤劳的楷模。

    陈招娣1955年出生,从小就练习排球,15岁被选入了浙江省队,凭借着自己的彪悍霸道的球风以及勤劳顽强的性格,1976年时才被选入了袁伟民主教的国家女排。陈招娣曾经回忆自己在浙江女排时的生活,一度感慨异常。

    当时在加入浙江队的第二年,陈招娣就被召集到了北京进行集训,北京的条件更加艰苦,不仅每天训练量更大,伙食费也从在浙江时候的1块8变成了1块。

    作为南方人的陈招娣吃不惯食堂供应的饭菜,每天只能啃馒头,长此以往患上了贫血,成绩也是飞速下滑。

    陈招娣内心惭愧又慌张,不敢和任何人说这件事,直到当时的教练吴中量询问其是否最近有困难时,陈招娣才哭得稀里哗啦,向教练描述了自己的情况。而那时候的陈招娣也不过才16岁。

    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孩子,每天吃着馒头,做着高强度训练,却从来不肯将自己的委屈向旁人诉说,这时候的陈招娣就已经有了一股韧劲:遇到苦难,就一定会咬牙坚持下去,永不退缩。

    而这股韧劲,被袁伟民发现后,就被更加巧妙地运用到了排球训练当中。

    在练习过程中,袁伟民经常给陈招娣设置一个目标,每当陈招娣想要气馁或者放弃的时候,袁伟民就不停地提醒她还没完成任务,不服输的陈招娣总是不忍心放弃,一来二去,她的技术和水平也就不断地提高。

    而除了排球技术,袁伟民教给陈招娣的,还有许多人生的哲理。

    “一次大学生比赛,NBA关键时刻我在场上吊球失利,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这样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的时候你怎么能看见呢?

    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球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因为我的原因我们队丢了分。比赛后,袁指导就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

    一个备受尊敬的前辈

    袁伟民的指导和陈招娣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1981年,重组归来的中国女排在陈招娣等人的带领下顺利进入第三届世界杯女排比赛,并首次为中国夺得了世界冠军,华丽地开启了属于中国女排的黄金五连冠时代。

    但是甚少有人知道,在世界杯决赛的前夕,陈招娣就已经因为赛前训练而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就连下床走路都难以做到。袁伟民当时来到她的房间,坐在床头问她:“晚上比赛能不能上?”

    陈招娣果断回答:“当然,没问题,我肯定能上!”

    比赛结束,陈招娣却连领奖台都上不去,最后回休息室都是自己的室友郎平背回去的。

    当时陈招娣的腰伤已经相当严重,然而她依旧不顾医生的劝阻,在自己所热爱的排球场上奋斗了两年。

    直到1983年才从女排队员这一岗位上退役,由于陈招娣在排球场和体坛上的优秀表现,她顺利当选为了人大代表,转入了八一体育工作大队女子排球队担任副政委。

    3年后担任中国青年女排的主教练,赖亚文、崔永梅、毛武扬和李云武等优秀运动员都是她的门生。

    每当队伍里有年轻人想要偷懒懈怠,就又会想起陈招娣当年高龄负伤上战场的坚韧精神,自然也就不敢懈怠,只能继续努力了。

    然而似乎命运总是有意要磋磨这个“拼命三娘”,1988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陈招娣被查出了直肠癌。

    这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一个噩耗,然而陈招娣却似乎将生老病死都看得十分乐观,她说:“后来在肿瘤医院请专家做的手术,那个专家水平很高做得也很成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硬是没有让我改道(在体外‘吊粪袋’)。真的很幸运!”

    手术一共进行了两次,身体状况刚刚有所好转,陈招娣就又回到了排球赛场上,当起了中国女排的领队,带领着当时处于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在1991年世界杯上再次夺冠,再次辉煌!

    卸任领队之后,陈招娣又回到了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并在2006年晋升为了少将。

    她一身低调,退居幕后也一直关注着中国排球的发展,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才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与宋世雄搭档解说女排比赛。

    一个忙里偷闲的生活家

    职业生涯精彩,陈招娣的个人生活也是榜样般的存在。

    作为一个排球教练,她曾经多次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建议小学生和成年人都要每天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

    “健康是一,其他是零!”这就是陈招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于自己的女儿,陈招娣也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

    陈招娣工作忙碌,母女俩不经常见面,就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聊天,有些话女儿不愿意和自己倾诉,陈招娣也不会有意深究,而是尊重女儿的意愿。

    曾经有人力荐陈招娣的女儿去打排球,继承母亲的“衣钵”,然而陈招娣却果断拒绝了:“她身体不太好,小时候又得过心肌炎,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训练。”

    最终,陈招娣的女儿选择了读书作为自己的成才方式,并顺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女儿爱学习的性格也是由于陈招娣的影响。

    在里约奥运会过后,郭晨还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为特殊的见证人,参与拍摄了陈招娣档案展厅的纪录片《中国相册》。

    在陈招娣去世之后,绍兴档案馆曾经多次向她请求将陈招娣的遗物拉回绍兴展厅保存,郭晨都是第一时间拒绝的,直到后来父亲对其进行了劝说,郭晨才答应了送母亲的遗物回到故里。现如今见到档案馆里母亲的遗物被保存地如此完整,郭晨也终于放下心来。

    不仅如此,2020年,郭晨又再次受邀参与了一档名为《那一天》的节目,在节目中,郭晨含泪回忆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将陈招娣的故事讲述给千千万万的新生代们听,足以见得母女情分之深。

    对于陈招娣来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年轻时候将大多数的时间都拿来打排球了,而没有读过多少书。

    因此,在她晚年退休后,刻苦学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进修班,完成了自己读书的梦想。

    对于自己的娱乐活动,陈招娣说:“我也很喜欢玩,除了因为我的腰不好,不能滑雪、滑冰以外,其他的项目我都很喜欢。没事在家时,我愿意看看文艺节目,毕竟自己是分管文体工作的。

    也爱看韩剧,像《看了又看》我就觉得很有意思。闲下来时,我喜欢和曹慧英、陈亚琼、郎平等老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学习和生活。”

    事实上,陈招娣与郎平也的确是感情深厚,两人师出同门,又曾为室友,可以说是即为战友,也是朋友,在陈招娣的葬礼上,一向以冷面无情著称的“铁榔头”郎平更是哭得不成样子,对其说道:“这辈子我们是好姐妹,来世我们也要做好姐妹。”

    而也正是陈招娣临终前的托付,才最终让郎平答应出山,成为了自陈招娣之后拿起接力棒的女排新领袖,带领着中国女排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

    可以说,陈招娣的伟大,并非局限于其个人品德的伟大。

    就像是袁伟民曾经教导她的那样,排球运动并非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就能夺冠,而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陈招娣记在了心里,所以成为了一颗哪里需要去哪里的螺丝钉,将升国旗和奏国歌立为了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拼命三娘的伟大与坚强,更能够看到所有女排姑娘们的坚持与奋斗,而这也正是女排精神流传至今,依旧鼓舞着无数国人的真正原因!